上周,网络上一篇“多动症”百亿级市场,生意实在好做!” 的文章标题引起了我的注意,点开后发现写的是治疗多动症的药物,尤其是兴奋剂类药物“哌甲酯”。
我没太读懂它的百亿级市场是怎么计算出来的,倒是因为它谈的是药品生意,让我觉得有必要给家长们普及一下“多动症”过度诊断和过度用药问题,以避免孩子们被轻易贴上“多动症”的疾病标签。
过去几十年,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,多动症诊断不足和诊断过度都普遍存在。诊断不足主要存在于成人群体,因为症状不明显或资源匮乏而容易被漏诊。诊断过度则主要存在于学业竞争激烈地区的学生群体,因为诊断标准宽泛、家长和学校压力以及商业驱动而容易被过度诊断。
一方面,网络上绝大多数科普聚焦于诊断不足,这对提高多动症的诊断和治疗有积极的推动作用;但另一方面,却鲜有科普聚焦于多动症诊断过度问题,而这是误用和滥用药物的根源,尤其是误用或滥用兴奋剂类药物的根源。下面,我就从这个角度,给家长们提个醒。
哌甲酯又名哌醋甲酯,商品名利他林、专注达等,是一种在1971 年列入联合国《精神药物公约》、受到国际管制的兴奋剂。根据“国际麻醉品管制局2015年年度补充报告”,哌甲酯全球产量在2013 年就已经达到了约72吨的历史高点。当时,美国独占全球用量的80%以上,欧洲和大洋洲多国的用量则在迅速攀升中。
在这份补充报告中,国际麻醉品管制局提出了警示和建议:本局一直对多动症可能被过度诊断以及哌甲酯被过度处方表示关注。早在2009年,本局还建议避免对该药物进行促销宣传,包括面向潜在消费者的广告。
你可能会问:警示和建议起作用了吗?我的回答是:没有。我们来看今年发布的“国际麻醉品管制局2024年年报”,报告显示,2023年,哌甲酯以 82.6 吨的全球产量创了历史最高记录,比十年前的72吨增加了十吨多。
同时,报告中重申了对哌甲酯广告监管的无奈:“1971年《精神药物公约》第10条第2款禁止向公众宣传受管制物质。然而,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健康信息的日益丰富,执行这一禁令变得越来越困难。面向公众的广告可能包含误导性信息,导致某些药物的使用量上升,例如治疗多动症药物的过度使用。”
关于社交媒体如何误导公众对多动症的认知,一项题为“信息混战:TikTok内容对多动症知识、污名化和就诊意向的影响”、发表于《欧洲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》上的实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实证。
这项研究考察了TikTok(海外版抖音)上的多动症信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认知与就诊意向。研究团队招募了490名 18–25 岁、从未正式诊断或治疗过多动症的大学生,将他们随机分为三组:第一组观看包含错误多动症信息的TikTok视频,第二组观看多动症正确科普视频,第三组观看与睡眠相关的对照视频。每组视频时长约 12 分钟,形式、主播和拍摄风格保持一致,以排除其他干扰因素。
研究结果显示:观看“科普型”视频后,受试者的知识准确度显著提升,但与对照组相比,在寻求治疗的意愿上并没有表现出差异。相反,接触“误导型”内容的受试者在看完视频后,知识的准确度显著下降,但自我评估的“知识信心”却显著上升;与此同时,他们在寻求诊治的意愿上,无论对使用药物等循证疗法还是调整饮食等非循证疗法,都高于对照组。
研究者指出,这种“低知识、高自信”的认知偏差,叠加社交媒体内容的可信错觉,促成了这组受试者“自我诊断—主动就医—药物处方需求增加”的连锁反应。这意味着,错误信息不仅降低了人的认知准确性,还让人对自己的理解更有把握,从而更容易误以为自己“了解病情”,并主动寻求诊治,从而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用药。
小结一下:过去几十年,治疗多动症的一线药物哌甲酯的全球年产量持续攀升、屡创新高。在社交媒体误导信息的推波助澜下,“自我诊断—主动求医—要求开药”的连锁反应现象愈发普遍,值得每位家长高度警惕。
最后请家长们记住:当发现孩子有注意力或行为问题时,不要急于贴上“疾病”标签盲目求药,而是要优先从规律作息、运动锻炼、饮食调整以及行为引导等生活方式干预做起,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时间和空间。当确实有诊治的需要时,再带孩子就诊儿童精神科或心理科等正规专科、找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,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估和科学诊治。把专业的事,交给专业的人做,才是守护孩子身心健康的最好方式。
万宝配资-杭州配资-江西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